top of page

MALJEVEQ

2013 五年祭祭儀 】

關於Maljeveq(五年祭)的研究因學者關心的角度不同,而有各種討論的方式。從Maljeveq(五年祭)的字意上來看,「ma」是趨動詞,「要...」或「已經...」的意思,它會用在如「ma-kuda(怎麼了?)」,或「ma-su-tjugut」即(小米)播種了,「ma-su-vaqu」即小米收成等。

「ljeveq」原為名詞,它代表的是排灣族人認為創造祭儀的神靈和祖靈的統稱。但在這裡,「ljeveq」已從原來對祖神的統稱轉化成所有祭儀的進行。蔣斌(註一)於民國七十二年時,以土村所舉行之五年祭為例,其中他描述到十月廿五日所行的儀式中,有一項稱為「kiveli tua ljeveljeveqan」。

 

「kiveli」原意是「租借」,在這裡衍生為「請求舉行祭儀的權力」的意思;「tua」是「向」的意思;「ljeveljeveqan」即「施行祭儀的神靈和祖靈」之意。

 

康熙六十一年(1722)黃叔璥任職巡臺御史一年,載有「山前、山後諸社,例於五年,士官暨眾番百十圍繞,各執長竹竿,一人以藤毬上擲,競以長竿刺之,中者為勝;番眾捧酒為賀,名曰託高會(註二)。」這本記錄應是較為早期且較明確的記載。文中透露Maljeveq(五年祭)的週期為五年;「託高會」應是族人所稱「tsatsugan」,意思為當男士刺到球時,頭目和眾人爭相為之歌誦喝采。Maljeveq(五年祭)最重要的一項儀式djumuljat(刺球),其所用器具稱為djuljat,以長竹竿為材質,旅遊書刊中,常記有「排灣族竹竿祭」,應是受djumuljat(刺球)儀式所用之器具影響。 小島由道和小林保祥所編之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(註三),認為Maljveq(五年祭)有兩種說法。其中Padain社的口傳,認為祖神Pulalungan(後來成為雷神)和Pulaluyan(成為平埔番的祖先)要離開本社時,預言五年後將以五色彩毛豬的形態出現,並命部落的人將之屠殺,分別供祭Kabulungan(發祥地)及溪流。另一種說法為Butsulu番和Paiwan三番諸社所承襲,其專供傳授農耕和狩獵等方法的祖神Sajimuji。 移川子之藏、宮本延人與古野清人強調Maljveq(五年祭)是以Kaviangan(佳平)為核心,一個部落一個部落輪流舉辦,此方式並與排灣族移動的歷史有關係(註四)。針對此,蔡光慧(註五)認為Maljveq(五年祭)祭儀應有兩種意涵:「(一)表層意涵,為排灣族人迎接歷代祖靈,每五年一次自北大武山(Ga-vulungan)起程,由北而南、中央山脈以東由上游至下游依序巡視諸部落,同時向其祈福、保祐之祭典。(二)各部落舉行祭祀之順序,由排灣族人由北而南、由西向東,由大竹高溪流域一帶向南的歷史性移住有關。」他並認為Maljveq(五年祭)體現了排灣族的時空意義結構,也反映出部落間宗支的人文源流。 祭儀的舉行是否本來就以「五年」為一個週期?還有別的說法。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委託臺東縣政府辦理耆老口述歷史的文獻中(註六),當時Patjaljinuk家頭目Sa Tauwan(包春琴)敘述:「相傳本祭祀原為三年一祭,但早期有對頭目兄弟,為了爭執祭竿之長短而雙雙身亡。三年祭因而中斷;五個輪迴,即十五年,祖靈於是托夢族中長老,若不再按期舉行祭祀,將有大禍臨頭,族人因驚駭遇萬劫而不復,改為至今流傳之五年祭。」「三年祭」的說法也出現在許功明和柯惠譯合著的「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」(註七)。

文中提到古樓的傳說和前述的內容非常接近,此一巧合是否都發生在兩個部落,或者因為與Patjaljinuk家與舊古樓社的tjinerhalj部落為親屬關係,較為頻繁的交往過程中,是否便使用了同樣的傳說不得而知。但矛盾的是,Sa Tauwan同時又提到祖靈依部落墾拓之先後依序造訪部落,其一輪正好五年。此說法和前述的「三年」一祭之傳說有出入,卻又和移川子之藏、宮本延人與古野清人對於「五年」一祭的看法不謀而合。 至於祭儀舉行的月份,對於沒有曆制的排灣族 人而言,對於一年四季、歲時節令都是透過對日月盈昃、星辰轉動的觀察,風向、氣溫的感知(註八)及農作物的生長情形。當masuvaqu(小米收成時)時,族人便以「masutsavilj(一年結束了)」來理解「年」的長短。

說到maljeveq(五年祭)舉行的日期,sa Dremedreman(朱連金)以其小時候的經驗為例:「以前的五年祭沒有規定在十月廿五日,那是台灣光復後為慶祝台灣光復節才定在那一天。我記得以前舉辦五年祭時,天氣已經很冷了。那時候也是小米、旱稻、豆子等農作物都收成後,才開始五年祭的工作。」 近年來,許功明(註九)和胡台麗(註十)都以屏東縣古樓村為田野對象,前者著重神話的解釋性,認為Maljveq(五年祭)是「Lemej與女神Drengerh離別前約定人間與冥界定期相會的日子」,是一種「人神盟約祭」。後者將傳說、祭儀經語與神靈之歌視為文本(text),藉此獲得對五年祭更深刻的理解。她也以Lemej與女神Drengerh的傳說來理解Maljeveq(五年祭)的由來:「Maljeveq是創造者Naqemati透過神靈界女子Drengerh,引導人間祖先Lemej到神靈界學得的祭儀。」。關於Lemej與女神Drengerh的傳說大致如下: 「lemej是druluan和rhugilingan的次子,蓋房子後取家名為Qamulil。有一天,lemej在家中燒木屑,正巧被神靈界的Drengerh看到,她便點燃小米梗,順著煙來到人間lemej的家。當女神Drengerh發現人間的產物非常少時,相約三天後見面。果然女神Drengerh依約來到,並帶著小米等雜食作物的種子,命lemej放在屋外播種。後來lemej隨著小米梗燃燒的煙,來到靈界學習Maljveq(五年祭)、婚禮、女祭師晉升禮儀等祭儀。等學成後,lemej和女神Drengerh在靈界結婚,生了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。等孩子長大成人,女神Drengerh要lemej將孩子帶回人間,並將這些祭儀傳給後代。」

 

一九八三年,蔣斌(註十一)到台東縣土村詳細記錄當時土村的Maljveq(五年祭)的過程、使用的器具、歌詞及祭詞及訪談的內容等,提出「五年祭是排灣族人歸因不幸事件的機制」並且是「部落與大武山神界透過繁雜的儀禮要求之間的互動關係,而不是現世的社會脈絡。」

Maljveq(五年祭)中最具代表性的儀式是刺球儀式。儀式之前,巫師們為了不讓惡靈破壞祭儀的進行,不斷的在部落四週做遮蔽、保護及阻擋的儀式。男士們也盡力的完成刺球儀式的器材,當刺球儀式開始,祭司將祭球奮力往上丟的那一剎那,祭場中的wuqaljaiqaljai(男士們),和刺球臺外的群眾屏氣凝神,希望tsemas(神祇)和vuvu(祖靈)能為家族帶來的福氣。

*(註一)參考蔣斌(1988) *(註二)參考黃叔璥(1996:154) *(註三)參考小島由道、小林保祥著;黃文新譯(1984:110-116) *(註四)參考胡台麗(1999:183-222) *(註五)參考蔡光慧(2001:110) *(註六)參考張金生(1996:307) *(註七)參考許功明、柯惠譯(1994:53-56) *(註八)參考杜而未(1958;100-103)。 *(註九)參考許功明、柯惠譯(1994:52~60) *(註十)參考胡台麗(1999:194) *(註十一)參考蔣斌(未出版) 出處:http://www.dmtip.gov.tw/event/Maljeveq/menu-4-1.html

bottom of page